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
王昭君传说
281 0 0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王昭君同西施、貂蝉、杨贵妃共同被誉为四大美女。公元前37年,王昭君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选入宫。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昭君自愿请求前行。昭君出塞后长城内外出现了长达60多年的和平与繁荣,呈现出“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和平局面。在内蒙古地区,凡是与昭君有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美丽动人的故事。大多都表达了人们对昭君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倾注了对她的赞美与爱戴,表现出对民族友好、和睦相处、和平欢乐生活的向往。王昭君传说故事本身,包含着丰富的传奇色彩和戏剧性,吸引着从古到今文人墨客的视线,她的美貌,她的命运,她的高尚品质以及对后代的巨大影响,自然而然地成为文学家、艺术家们发掘不尽的“宝藏源泉”。
呼和浩特图书馆
蒙古族皮画(土默特皮画)
248 0 0
皮革是游牧民族随时可取的天然材质,因其结实耐用,方便携带和运输而被广泛用于生活当中。土默特皮画是游牧文明的缩影,以其多元的文化特征和自成体系的技艺风格,延续着千百年来蒙古族古老的文化血脉,被学界视为蒙古族文明史上的活化石。它汲取了壁画、彩绘、装饰画等美术特色,利用牛、羊皮革做“画纸”,采用烙印、雕刻、浮雕、平面绘画等技法,使其造型具有层次感。土默特皮画的传承已历经九代,发展至今,一件土默特皮画作品需经过6大工艺,65道工序完成,其中包括火烙、皮雕、刀刻、起鼓、模具雕刻等工艺。采用特殊的描绘、着色、层染、抛光、定形等一系列手工技艺才能完成。其技艺价值体现在纯手工制作,每道工序的精细程度是难以用机器所替代。其特殊的材质、技法和所蕴含的蒙古文化孕育了它无限的市场空间。
云成义
骡驮轿合
308 0 0
清水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区,沟壑纵深,道路崎岖难行,只适合人、骡、驴单行,“骡驮轿”娶亲方式随之产生。 “骡驮轿”是用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架)着花轿,花轿顶呈现拱型,三面封闭,一面开口,封闭的花棱格雕有“鸳鸯戏水”、“五子登科”、“喜鹊登枝”等图案。娶亲时轿顶用红绸盖顶,红绸帏子扎边,“骡驮轿”的两头骡子也头扎红缨,身系铜铃,整个娶亲队伍(有司仪,鼓乐班)披红挂绿,鼓乐喧天,鞭炮齐鸣。“骡驮轿”是清水河县山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娶亲方式,它朴实中显高贵,平淡中见奇峰,是劳动人民丰富感情与优秀智慧的结晶。
白称心
武川刻纸
274 0 0
武川刻纸技艺源自剪纸技艺,以刀代剪,异曲同工。刻纸处理画面更接近绘画效果,同时产生的作品数量较多。武川刻纸更多地溶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美术,戏剧,文学,艺术中的表现手法。通过阴刻、阳刻、阴阳刻的变化结合,使刻纸作品写实感强、工整度好,同时把传统中国画工笔中的线条变化通过刻刀反应出来,使画面更加生动,极具有装饰性和艺术性。
陈永祥
托县辣椒
233 0 0
托县红辣椒源产于古云中黄河岸边的一溜湾,栽培历史悠久,其形状如灯笼,故得美名“红灯笼”,挂在屋檐下象征红红火火,吉祥如意说。 托县双河镇格图营村的红辣椒最香 据了解,该村种的辣椒好吃,是因为其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这一带位于黄河拐弯处丘陵与平原的交界地带,属于“向阳坡”。在辣椒生长期的早春时节,这里地温较平地高出2-3℃,日照充足。正是因为这种“小气候”,所以这一带产出的辣椒含油量大,色泽鲜艳,特别好吃,辣椒也卖得最贵。 托县辣椒味道独特,还在于它传统的制作方法:辣椒晒干后,手工用“铁钵”捣成小碎片,然后以七成熟的托县五申纯胡油一炝,色、香、味俱全,是托县炖鱼、托县炖豆腐、粉汤等地方特色食品的主要调料。 近年,托县以结合民族饮食特色,依托一溜湾红辣椒专业合作社全力打造辣椒品牌,生产的“一溜湾”牌油炸辣椒、西红柿辣椒酱、辣椒油、辣椒面等系列产品,深受四方宾客青睐,已成为人们走亲访友、佳节送礼之佳品。目前,仅双河镇花圪台村的辣椒种植面积已达418亩,产量达到了400多吨,实现产值130万元。
托县吹歌
220 0 0
“托县吹歌"是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盛行于托县城乡,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开业庆典,托县当地人都会请吹歌班子吹打助兴;元宵节街头闹红火时,吹歌演奏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节目。乐器以唢呐为主,配以管、笛、箫、笙、板胡等伴奏乐器以及鼓、锣、釵等打击乐器,吹奏过程中艺人运用咔奏和口内发音的吹唱结合的技法,表现戏曲人物中不同角色的音调和声音,惟妙惟肖地模仿出各种角色的唱腔。演奏形式生动活泼,音乐格调清晰刚健,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在那个精神生活极大匮乏的年代,“托县吹歌”作为精神食粮丰富了广大托县民众的业余生活。
土默特服饰
218 0 0
土默特是蒙古民族古老部落之一。l 5世纪以来,土默特部驻牧于大青山南北广大地区,开发了美丽富饶的土默川,从而它成为北元时期蒙古民族重要牧地之一。16世纪60年代,阿拉坦罕成为土默特部的首领之后,他们很快就强盛起来,为整个蒙古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为蒙古民族服饰的发展变化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土默特蒙古族群众的服饰受到清代宫廷服饰的影响,形成了整洁雅致的特色,但从整个服饰的款式风格来看,依然保持着蒙古民族服饰固有的特点。土默特蒙古族服装的颜色以蓝、粉、紫为主;不论男女忌穿黑色衣服;男子在春秋或夏季头戴瓜皮帽;妇女在春秋或夏季均穿长袍,不系腰带;已婚妇女在礼节性场合外加对襟长坎肩。 土默**装的颜色,民间以蓝、粉、紫为主,不论男女忌穿黑色衣服,因守制时才穿黑色衣服。 世禄之家,行大礼时,妇女必著礼冠,式如察哈尔右翼旗妇女礼冠,红缨圆顶,绣花立檐,帽后拖有绣花飘带两条,长有1尺5寸左右。又有一种翠冠,名为钿子,式如平绒圆顶立檐帽,但立檐高于圆顶,上面插满金丝珠翠,华丽无比,仕官巨家妇女之用。 土默特男子冬季多穿无开衩蓝色吊面皮袍,腰系红、黄、蓝色绸带,上悬褡裢和火镰,餐刀,外套马褂,头戴毡帽,顶缀红缨,脚蹬香牛皮靴子或矮勒蓝布靴子,有时也穿棉袄或羊皮大襟短衣,脚穿单脸或双脸布鞋。 男子在春秋或夏季头戴瓜皮帽,前面缀以珠翠之饰,身穿单、夹大襟短衣,贴身穿背心,外贴杉子,天凉则加着棉坎肩,下穿单夹裤,均裹腿带,老人加穿套裤,脚穿布鞋。较富裕者也穿长袍,腰系绸带,头戴礼帽。 土默特男子和其它盟旗男子一样,有在脑后拖垂独辫,缀珠贝的习俗。一般小儿出生百日之后,习惯上要剃头,曰"百禄头"。稍长之后,在脑后或囟门留一撮头发,称"巴髻子",这是土默特人古老之俗。成人留后垂式独辫圆顶发。土默特妇女未染缠足之俗,所有村庄找不到蒙古民族妇女有缠足者。 土默特男子从小好马好弓箭,十几岁就学会骑射,到十七八岁当新郎娶亲时已成为能骑善射的男子汉。当娶亲之日,新郎身穿宝蓝色绸缎长袍,腰系红色绸带,外套团花缎马褂,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香牛皮靴子或盘花大绒靴子,左肩挎弓,腰间系插有5支箭的箭囊,并在腰带右前侧挎银质图海,下挂火镰,左前侧悬鼻烟壶袋(褡裢),骑上长鬃骏马,显得非常英俊。 土默特已婚妇女头盘两半头,戴两半头帽,身着无开衩棉长袍,不系腰带,脚穿布鞋或绣花绸缎鞋,有时也穿高底单脸鞋。袜子不论男女均用白布自制,无赤脚穿鞋之俗。 妇女在春秋或夏季均穿长袍,不系腰带,无一穿短衣者,小姑娘也不例外。已婚妇女在礼节性场合外加对襟长坎肩、下穿夹裤,均裹腿带,腕有银或玉质手镯,指有金银戒指,耳戴坠子。年轻妇女亦面施肥脂粉,发施杏子油,斜插珠花,簪钗辉眼。老年妇女头顶梳单发髻,有簪,罩青色包头。 新郎去新娘家举行完迎亲仪式之后,临行前即到新娘房中虚放一箭,并用弓挑开新娘蒙巾察看完毕,挎着箭走出房间。两位新人一前一后骑马绕家一周,然后,新娘下马乘车前行。这时新郎依指定方向张弓搭箭,将箭射过喜车。之后把弓箭系在新娘的车篷上,新郎等就骑马先行,喜车也就可以起动了。土默特人的这些婚俗与古代颇为相似。 土默特姑娘十几岁时穿耳孔,梳独辫式封发,13岁以后带耳环。少女一般身穿淡蓝色长袍,腰系粉色绸带,脚着绣花布靴子。土默特少女一般到十七八岁就出嫁,迎亲人一到,新娘就装束一新,身穿绸缎袍,头戴拖有绣花飘带的绣花圆顶立檐帽并蒙上蓝色面纱。当新娘离家时也骑上一匹骏马,跟在新郎后面,新郎牵着新娘的马缰,右绕院墙一周,然后新娘下马乘坐喜车前往婆家,以示蒙古民族新郎新娘骑马前行的传统礼俗。 当新娘来到婆家和新郎拜火完毕之后,由新郎执箭为新娘揭去面纱,傧妇用线为之开脸。接着由梳头额吉(亦称呼得额吉)给新娘梳头,将原来的独辫式封发用金银簪分成两半,结为两个发髻,梳成媳妇头,又让她穿上对襟长坎肩,带耳坠、手镯和戒指。这样梳洗换装后,新娘下地陪同新郎向长辈献哈达敬酒。新娘同姑嫂姊妹们相认时,给她们赠送一些亲手制作的绣花鞋、荷包、针线包、褡裢等物作为见面礼。赠送这种礼物还有另一种意思,就是让婆家的姑嫂们对自己女红之艺有所了解。
讨思浩天仓节
252 0 0
“天仓节”也称填仓节或添仓节,新城区讨思浩村至今仍保留着过“天仓节”的习俗,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每到农历正月二十五,讨思浩村都要举行象征五谷丰登的民间传统节日——天仓节。其美好寓意的祝愿、精彩纷呈的喜庆氛围及独特的民间传统表演形式颇受人们的喜爱。2016年6月,讨思浩天仓节也获批为呼和浩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予以保护、抢救、传承和发展。
手工药香
271 0 0
手工药香制作技艺在1916年由家族祖先魏金扣将药香制作工艺秘诀与配方从西藏僧人洛桑索巴手中带回了家乡内蒙古,并由族人代代相传开来。该技艺主要选用沉香、白檀香、安息香、豆蔻、红花、麝香、当归、佛手参、甘松等多种药材以及天然蒙药药材、雪域高山药材和天然芳香香料。用古老的方法将原料手工研磨成细粉并以适量天然山泉水用双手反复搅拌,直到香泥富于弹性、手感粘度适中;将香泥填充入传统古老的制香工具中,用力挤压拉长香泥;成型后,技艺者将线香的两端整齐而均匀的切掉;依据每种香药材原料的不同所需要晾晒的方法也不同,有的仅需要经过日晒便可,有的需要进行3至5天的阴干,有的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窖藏来使药香的味道醇厚、功效更加显著。整个制作工艺把传统与手工相结合,制作出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并且蕴含历史味道的药香产品。
魏欣
手工布艺画
238 0 0
布艺贴画(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拨花),以布为原料,有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民俗生活、动物、花卉和各种吉祥图案,追求沉着和浓烈的色彩,富有浓郁地方特色。与油画、水彩画、国画等画种不同的是,布画创作利用的是各色花布本身所具有的色相、纯度、明度及纹理图案作为创作元素,剪刀替代画笔,通过巧妙的剪、创造性的粘贴,看似无序堆集的各色花布会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 布艺贴画的寓意是非常丰富的,这也是其受欢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古代,农家妇女用各种颜色的碎布头剪贴虎头、花卉和各种吉祥图案,缀纳在儿童衣帽和鞋子上;有的剪贴成“鱼戏莲”装饰在新婚男女的枕头上,寓意夫妻关系恩爱融洽。欧林志布艺贴画种类繁多,花卉、虫鸟、植物等是祈盼吉祥,趋吉避凶的代表;老年人用的油“福、禄、寿”题材;儿童用品有“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等图案,以取避邪镇恶,希望小孩子象小老虎一样健壮等等。每一幅作品都代表了不同的寓意,那铺面而来的意境之美,让欧林志布艺贴画就像那古代青花瓷,淡雅之香,沁人心脾 布艺贴画具有极高的民族特色,同时以时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优美的造型、丰富的色彩、高雅的文化内涵,深受东南亚及西方人的推崇。过去,纯手工布艺贴画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今,布艺贴画代表着一种品位,一种生活格调,世人都欣赏那低调而华丽的美。渴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布艺贴画也成为现代人一种抹不去的心结。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库    地址:呼和浩特市公园东路14号
电话:0471-6928774    邮箱:zbcg1818@163.com
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