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
公喇嘛二月二
224 0 0
公喇嘛行政村是和林格尔县盛乐镇镇政府所在地, “二月二”这天清晨,村民们早早起来,将钱币投于茶壶中,在水井中汲上水,边走边倾倒,到家后则将茶壶中剩余的水和钱币撒倾倒在贮水瓮中,名曰‘引钱龙’。其用意是把“龙”当作吉祥物引入宅室,以达到祈福求财的目的。 “二月二”的习俗中把食品名称都要加上“龙”字。早晨吃饺子叫安龙眼,中午吃猪排骨头叫“打龙腰”,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花饼称“撕龙皮”,晚上吃面条、粉汤称“挑龙衣”,面条和馄饨一起煮叫“龙拿珠”。这种食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届时在庙里还要敬龙牌及各路神仙,并且唱大戏、逛九曲、垒旺火,家家户户请亲待客、邀朋会友,共享“二月二”盛会的欢乐,一同祈求“龙王爷”保佑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流露出人们对龙的无限崇敬和虔诚的信仰。
呼和浩特图书馆
格日勒皮艺《皮雕镶嵌工艺》
398 0 0
皮画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那古老而辽阔的大草原,逐水草而居时期,经过漫长的演变,演变为游牧民族的生活用品,如雕花的马鞍,镶嵌雕刻的皮囊壶、皮质雕刻刀鞘、皮质行军地图及皮雕画装饰品等。 如今的皮雕画除保持古朴韵味外,更加溶入现代民族工艺技法,成为一种难得的馈赠佳品和高雅的室内装饰品。祖祖辈辈放牧牛羊的草原人创作了大量精致而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打造内蒙古自治区皮雕文化非遗传习基地,响应了国家的工匠精神,弘扬我区保护传承非遗贡献力量,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贾宏伟
二人台牌子曲
243 0 0
山西走西口的汉民,来到敕勒川,以当地蒙古族融合生存,汉民的大秧歌与蒙古曲儿搭台献艺,形成了蒙汉民族同唱一台戏,人称“二人台”。 二人台牌子曲是二人台戏曲形式的组成部分,也是可独立于二人台唱腔之外的器乐曲。二人台牌子曲音乐既具有中国民间传统丝竹乐“小、轻、细、雅”的共性特征,又具有富于地方特色的个性特征,尤其是地方性民族乐器四胡的加入,使其音乐的地域性风格特征十分鲜明。从现有的资料统计,二人台牌子曲有120多首,但许多传统曲目已经失传,著名的二人台牌子曲有:《乌苓花》、《巴音杭盖》、《虞美人》等。二人台牌子曲的传承人已传帮带的形式继承和弘扬这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此老山奶奶庙
548 0 0
很久以前,土默川上住着一户王姓人家,所生一女,取名秀娟。邻村赵财主托人说媒,想娶秀娟做他的偏房。王老汉拒绝了赵财主的求婚,深知赵财主不肯罢休。十天以后,赵财主送来贵重的财礼,并说一个月以后前来迎娶秀娟。迎亲这天,天刚蒙蒙亮,王老汉发现女儿不见了,自家门环上拴着秀娟捻的羊毛线,顺着毛线,一直向北走,最后通进了此老山的山洞里。秀娟面容安祥地坐在那里,羊毛线还在身上绕了好几匝,原来她已经变成了石头人了。此后,人们就说此老山出了个“活奶奶”,四方求儿求女的人络绎不绝。又过了很久,大家集资修建奶奶庙。砖瓦木料准备齐全以后,众人表示有人出人,有车马出车马,往山上搬运。不料一夜功夫,所有的建筑材料都被一群羊驮上了山。阴历四月初八,山顶上三间奶奶庙落成,还将秀娟的遗体塑成神像,供在庙中。四方乡民有牵羊的,有拎鸡的,有端供品的,云集庆贺,热闹非凡。从此往后,每年四月初八成了此老山奶奶庙的庙会。这一天不仅附近各村村民及其亲朋前来赶会,甚至归化城、包头的一些善男信女也于前一日赶到察、毕二镇,次日敬香还愿,游览看戏。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下来,从未间断。此后,人们就说此老山出了个“活奶奶”,四方求儿求女的人络绎不绝。又过了很久,大家集资修建奶奶庙。
传统牛角弓
234 0 0
蒙古民族以精骑善射闻名于世,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为蒙古民族“男儿三艺”,古代蒙古人视弓箭为护身符,身不离弓。制作一把弓颇费时间、精力,细分有100多道工序,其加工的主要工序如下:1.牛角制作工序:选角、泡角、修角(锯角、补角、压角)、磨角;2.弓胎制作工序:选材、下料、定型、粘接、修整;3.制筋工序:选筋、刮筋、砸筋、切筋、洗筋、泡筋、晒筋、晾筋、量筋、粘筋;4.熬胶工序:将动物或鱼类皮刮精油,洗净,切碎,煮熟后过滤,晒干,再按一定比例熬煮成胶;5.制弓:将牛角烤软,牛筋泡软与弓胎用胶粘贴制成复合弓。上等弓要求软硬适度,形状美观,弹性很好,轻便,弧度均匀。由于所使用的原料全是纯天然原料,所以原料加工和筛选没有具体理化指标,全凭经验掌握,无法机械化和模具化操作。牛角弓作为蒙古民族的精神食量和文化生活至今还发挥着它那任何其他东西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陈式太极拳
312 0 0
太极拳最原始的拳种,是陈王廷集老子阴阳学说创编而成,陈式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至第6代传承人陈长兴开始向外传播 ,传给了杨露禅,后来分成了杨、吴、武、孙四大流派。陈式太极拳有着其他太极流派没有的招式套路,如跳跃,腾空,震脚等,内容包括: 陈式太极拳一路八十三式、二路七十一式、陈式太极剑六十三式、陈式太极刀二十四式、陈式太极棍十八式、陈式太极春秋大刀三十六式、单式训练、陈式太极推手、太极养生功等。陈式太极拳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要求软似棉花硬似铁,外如处女,内如金刚;慢而不散,快而不乱,故刚柔相济,快慢相间。习练者的 意 、气 、形 、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 。
王峰
查拳
275 0 0
查拳是回族武术的主要代表拳种,它在绥远省有200多年的历史,民初以来,查拳成为绥远省国术馆的主要活动之一。回族查拳的拳理提倡:“六合”即“内三合”“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和“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并结合回族十趟弹腿的习练作为基本功之一。查拳主要以踢、打、摔、拿、挂、翻、绷、踹、靠、勾、拧、穿、挑、扫、砸等技击为主。共有十套拳术,分别是:一路母子、二路行手、三路飞脚、四路升平、五路关东、六路埋伏、七路梅花、八路连环、九路龙摆尾、十路串拳。拳术姿势舒展、动作紧凑,要做到拳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行,脚赛钻,在整个套路演练过程中,要求刚柔相济、快慢相间、一气呵成。查拳它不仅有强身健体、修心养性等功效价值,还在新时期全民健身运动中做出了贡献。
土默特木雕工艺
221 0 0
土默特木雕是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翘楚于世,木系北疆,雕琢九州。其选材主要是北方的胡杨、沙枣、黑圪兰、崖柏、果木等树种,内蒙古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天地风骨的洗礼,日精月华的积累造就了其千姿百态,鬼斧神工的形状和品质,形成了形态迥异、千奇百怪的树木形状。对所选定的木材作全面而细致的观察,进行巧妙构思,借其形态、纹理、节疤、凹凸、曲线、窟窿等天然殊姿异态,进行虚实结合的大胆设想,最大限度的保留它的原始状态。每一件作品,全部人工制作,而且无一雷同,突出了原生态和独创性。土默特木雕艺术作品巧夺天工,揭示生命之魂,展示其不凡的艺术及收藏价值。
蒙古族金银錾刻技艺
253 0 0
蒙古族金银錾刻是源于玉器、骨角器加工技术的日趋完善引申发展出来的。蒙古族金银錾刻主要以錾刻为主,錾刻又分为阴錾、阳錾、平錾和镂空四个工艺类别。用普通的铁具自制出各种各样的小錾子是錾刻的主要工具,同时也需要锤子、皮老虎、钳子等共同完成錾刻工艺。利用金银柔软和延展的肌理特性,经过手工錾刻打造出精美的工艺品,造型复古、独特,手工錾刻浮雕图案细腻、质朴,充分展示了錾刻手工艺无可替代的作用和魅力,具有唯一性。
周君
蒙古服饰手工技艺
194 0 0
蒙古族服饰特色鲜明,在世界民族服饰中占有一席之位。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造就了蒙古族服饰艺术的丰富多彩、璀璨夺目。有着浓厚的草原风格和适合游牧生活的基本款式,从其构成来讲,帽子、袍子、坎肩、腰带、裤子、套裤、靴子等。这些服饰构件,由穿着者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职业分工以及环境季节的不同,就像草原上盛开的鲜花一样,独领风骚,各具特色。男装倾向于浑然大气,女装则呈现于精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库    地址:呼和浩特市公园东路14号
电话:0471-6928774    邮箱:zbcg1818@163.com
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