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
“蒙奥神”膏药制
1492 0 0
“蒙奥神”膏药是蒙古族祖传膏药,它具有消肿止痛、散热、祛风湿、调节人体“协日乌素”(类似湿热)的独特功效。适用于腰腿疼痛、关节风湿痛、跌打损伤、软组织挫伤等。“蒙奥神”膏药原料均采自我区深山草原,主要成份有胡日根•其合(峪黄、酸模)、达楞•图茹(棉大戟)、格希根(大黄)、甭阿(制草乌)、朝高日根(龙牙香)、扎日(麝香)、姜黄、松香、樟脑、高度纯粮酒等20多味药材和辅料。药材经晾晒、阴干、自制。粗加工、洗涤加工处理和特殊方法炮制后,再进行捣块、碾磨,不同的药材放入不同的脚凳进行碾磨,要求达到细粉状,再混匀,最后与蛋清之类的粘合辅料调合涂抹或摊于布料以备用。膏药渗透力强、消肿止痛作用快,这也是“蒙奥神”药膏的显著特点之一。
安.巴特尔
回族撂跤
374 0 0
回族撂跤在绥远省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民初以来,中国式摔跤成为绥远省国术馆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并且孕育了一位享誉塞外的回族摔跤家——白儒珍,号称白老八。白老八走的是“武术加跤”的道路,以应武林俗语:“武术加跤,越练越高”。回族撂跤主要以基本功训练和对抗式实战训练为主。基本功训练有其自身一套训练方法和系统,同时融入了回族特有的武术动作,如“汤瓶拳”、“回回十八弹腿”、“查拳”等;对抗性实战训练有基本手法、抓把、基本步法、基本动作、倒地法。回族撂跤是以技巧对抗力量的摔法取胜,这就是俗称的“以巧破千斤,以智取胜”。五、六十年代白老八把回族摔跤运动的普及推向了高潮,在回族聚居区广为流传。
白松山
赛罕剪纸
232 0 0
剪纸随着人们的迁移从山西等地传到了赛罕地区,在传承中与当地的游牧生活,草原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形成了现在的赛罕剪纸。赛罕剪纸从运用范围可分为:生活装饰、喜庆祝福、辟邪祭祀、服饰等;从题材内容上分为:现实生活、历史人物、神话人物、民间传说、祝愿祈福等。既给普通农民家庭带来了欢庆的气氛,也给节日增添了鲜活的色彩。赛罕剪纸的特色:自然活泼,清晰明快,简约淡雅、细腻饱满,达到一种主题鲜明、热情奔放的艺术境界。不但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而且受到国内外剪纸界的广泛关注。
钱秀云
布贴画
214 0 0
布贴画是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之一,具有色彩丰富鲜艳、剪贴的边线明朗简洁的特点。传统手工布贴画需要选取好的纯棉土布,染以青、赤、黄、白、黑色为主,染好的布料都要挂浆,便于后期制作;艺人娴熟的画出图案,并依照图案对块面进行剪裁,将裁剪下的块面按照图案的构图进行组合,粘贴在背景布上;一副美轮美奂的布贴画就制作完成了。布贴画的创作灵感源于生活,它不受任何绘画语言艺术的影响,运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布块,将画面色彩化、立体化,自由发挥,具有更多的随意性。布贴画的浮雕感有着笔墨不能代替的奇妙点,犹如一首美妙的歌曲。
呼和浩特图书馆
蟠龙山民间传说故
277 0 0
蟠龙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壮美的自然景观,古老而又充满神秘色彩。历经千万年的沧桑岁月,留下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遗址,同时还有许多流传在民间的传说、神话故事。龙的传说故事、杨六郎射箭的故事、小白塔的传 说等共同组成了蟠龙山民间传说故事,成为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关于蟠龙山的传说故事,山前的老村民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流传最广的是关于蟠龙山大黑龙、小黑龙和小白龙的故事。蟠龙山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与其神奇的传说故事巧妙地融为一体,为这些美好动人的传说故事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话说在蟠龙山东面的“官山”住着大黑龙和小黑龙兄弟俩,西面的“黑山”住着小白龙。 住在“官山”的大黑龙、小黑龙不履其职,不尽其义,养成了游手好闲、好吃懒坐的习性,依仗着兄弟俩的势力,经常惹事生非,兴风作浪,殃及百姓,把山上和山前平川搅得乌烟瘴气,每当大小黑龙闹事时,蟠龙山的老苍龙就动用龙泉宝剑予以惩治。大、小黑龙一见龙泉宝剑,连连认错,承诺今后必改,可过不了多少年又旧病复发,故态重萌。大、小黑龙的“官” 历来是壮美如画的好地方,山上有九十九个小湖泊,滋润着“官山”风景如画,可大、小黑龙游手好闲,不善经营,把这样一个如画的美景山折腾的灰塌二糊的,后来人们就口叫“官山”为“灰腾梁”。 住在蟠龙山西侧“黑山”的小白龙,精心管山,积德行善,百姓称颂。因为小白龙把“黑山”经营的松柏参天,壮美如画,且造福山前百姓,人们对小白龙敬仰有加,口碑不绝,甚至顶礼膜拜,认为他是造福一方之龙。后来人们就将“黑山”称为“料木山”,沿用至今。说来也怪,这小白龙的料木山长的也快,海拔两千多米,是这一带乃至呼市北面最高的山峰了,内蒙电视台的发射塔建在了山峰顶端,为人们提供着精彩的电视信号。 眼见小白龙的“料木山”风景如画,大小黑龙的“官山”变成了“灰腾梁”,于是,大、小黑龙把小白龙看作是眼中钉、肉中刺,一见小白龙就咬牙切齿,想要除掉小白龙。终于有一天,大、小黑龙作出了一个胆大包天的决定,整垮小白龙,把小白龙的“料木山”占了,作为自己的长居之地。 整整激战了三天三夜,由于势单力薄,小白龙身心疲惫,伤痕累累,倒在山前平川上。大、小黑龙要下毒手,小白龙在这危急关头,化身青烟直奔蟠龙山龙泉宝剑洞,用智慧说服了洞府守洞龙,借出了龙泉宝剑。刚刚回来,天空中翻滚起黑云,黑云之中,大、小黑龙若隐若现,小白龙用尽全身力气,向黑云甩出龙泉宝剑,宝剑直刺空中黑云。只听两声惨叫,天空掉下两滩碧血,顿时变成黑水,向东南流去,这便是今天大黑河、小黑河的来历。 小白龙的躺卧处,人们叫“卧龙岗”,那龙泉宝剑斩杀了大、小黑龙后从空中落下,剑尖在卧龙岗旁刺下个大坑,形成个湖,周围草木茂盛,为感恩龙泉宝剑,人们保护了起来,春天来这里踏青,夏天来这里乘凉、避暑,遂形成个公园,叫“龙泉公园”,解放后改为人民公园,后更名为青城公园,这便是今日呼和浩特市“青城公园”的来历。 那小白龙呢?斩除了大、小黑龙后,化作一股清泉,从“料木山”西侧的大沟流出,泉水甘甜,清澈透明,冬暖夏凉,供山前平川人们食用,养育着山川,这就是今天西河沿“扎达盖河”的来历。 为纪念小白龙,感恩小白龙,人们还在“扎达盖河”的西岸建了龙王庙,祭祀小白龙,叫“西龙王庙”。现在,庙已鲜,但西龙王庙的名字作为呼和浩特市的一个地名保留了下来,这便是今日呼和浩特市西龙王庙这个地名的来历。
高金贵
捏面人
179 0 0
和林格尔捏面人以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蒸笼、面点而成,民间俗称“面人人”“寒燕”等,形态各有特点,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其作品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民俗习惯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和林格尔捏面人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并富有雅拙的美感。在春节、清明节、“寒食节”,农历七月十五,婴儿满月,过十二岁生日,老人过寿等活动中,和林格尔捏面人作为节日中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及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抿豆面
205 0 0
抿豆面是当下清水河县境内最具代表性的特色食品,它以用料普遍、制作简单、口味独特等多方面因素,成为民众最喜爱的日常食品。食材原料是用牛耕马拉的传统农耕方法,从初春到深秋不停地忙碌,获得绿色、无污染、无公害的抿豆面食材—豌豆面。先将豆面60%和白面30%、土豆粉面10%拌匀,边加水边搅拌至稠糊状,把抿面床置于开水锅上,将拌好的面放到抿面床上,用抿面圪堵将面挤压成2—3cm蝌蚪状的小段下锅。煮出的抿豆面色泽金黄、入口润滑、豆味飘香。再配上独特的卤汤臊子,一碗地地道道的清水河抿豆面就呈现在大家面前。如果再配上农家炒鸡蛋,自家腌制的酸咸菜,立显农家美食风情。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库    地址:呼和浩特市公园东路14号
电话:0471-6928774    邮箱:zbcg1818@163.com
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