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
王昭君传说图文
227 0 0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王昭君同西施、貂蝉、杨贵妃共同被誉为四大美女。公元前37年,王昭君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选入宫。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昭君自愿请求前行。昭君出塞后长城内外出现了长达60多年的和平与繁荣,呈现出“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和平局面。在内蒙古地区,凡是与昭君有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美丽动人的故事。大多都表达了人们对昭君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倾注了对她的赞美与爱戴,表现出对民族友好、和睦相处、和平欢乐生活的向往。王昭君传说故事本身,包含着丰富的传奇色彩和戏剧性,吸引着从古到今文人墨客的视线,她的美貌,她的命运,她的高尚品质以及对后代的巨大影响,自然而然地成为文学家、艺术家们发掘不尽的“宝藏源泉”。
呼和浩特图书馆
托克托传说故事
282 0 0
托县传说故事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她从多方面角度反映了托县地区的历史、地貌、风物、风情世故、人物活动、经济文化等。在语言上具有浓厚的方言特色,生动、形象、活泼、风趣。流传在托县地区的民间故事,虽然不一定说托县事、人、物,但在流传过程中,个代艺人们已有意识地按照当地的文化习俗作了艺术加工,使其思想艺术,语言特色等方面“本土化”从而也成为根生土长的托克托故事。按其内容分,可大致分为“地方风物传说”、“地名传说”、“寺庙传说”、“狐鬼传说”、“爱情故事”、“生活故事”、“动植物故事”、“笑话故事”、“历史传奇故事”以及几近绝迹的“创世神话故事”等。
赛罕风箱制作技艺
273 0 0
风箱,是用来产生风力的设备,由箱体、堵风板、推拉杆、风舌与出风嘴等部件套装组合而成。箱体用六块木板组成,顶板为活动盖板,缝隙黏糊密封,长约二尺五寸、宽不足一尺、高约一尺五寸;将所有加工好的料组合在一起,形成风箱的基本框架。为了风箱内光滑便于拉动推拉杆,用黄蜡翻转烘烤,用麻丝均匀涂擦,直到光滑无阻力。然后密闭挡风板,让厚约六分的堵风板略小于风箱内上下左右的空间,四边缚扎胶粘鸡毛,达到密封良好,拉动自如的效果。最后安装推拉杆,上油封顶盖。一个完整的风箱就做成了。
赛罕窗花
197 0 0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民间传下来许多习俗,其中就有贴窗花。窗花的民俗作用最为集中,不仅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寄托着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祈祝生活富裕、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迎祥等是窗花表现最多的主题,体现了窗花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窗户的边角上贴一些红绿裱纸,窗花贴在红绿相间的中央,煞是好看。赛罕窗花种类繁多,色彩艳丽、活泼逼真是它的一大特点,不仅可以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苏生元
青城糖画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分为平面糖画与立体糖画两种。它是地道的民间技艺,颇具特色的街市艺术,无论庙会集市,还是公园名胜,随处都可见糖画小摊。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铸造型了。在绘制造型时,由艺人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青城糖画的题材有小说、戏曲人物、花果、民族元素、飞禽、走兽、文字等内容。青城糖画多以流传在本地区的故事和人物为主,如:三娘子、昭君出塞、摔跤手、蒙古包等民族元素。
前大井九曲
216 0 0
前大井九曲灯游会是集驱灾、辟邪、敬神、祈福、村民集会欢度节日于一体,融合了民乐、器乐、美术、手工等多重元素。会场是由《易经》中的五行八卦演变而来的,内中“九曲”也就是九个迷宫,共用365盏油灯组成,代表365天,天天平安。游灯会时,会场焰火烟花齐放,伴随着和尚念的梵经,锣鼓民乐开道,领头人引领游灯的人们转过火龙,走进迷宫,转完九个曲子方止。“前大井九曲灯游会”从正月十二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每日雷同。最后一天所有游灯人员集体祭祖并宣布“前大井九曲灯游会”结束。集中体现了当地农民群众集中聚会娱乐、欢度佳节的美好愿望。世代相传,从未间断。
蒙镶制作工艺
217 0 0
蒙镶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吸取了蒙、藏、满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用金、银、铜、铁、锡、玉石、象牙、竹、骨、木、角等原料,以精湛的技艺制作的富有北方草原地区独具特色的金银工艺品。传统的蒙镶工艺应用于珠宝首饰、金属器皿以及金属工艺品的加工。蒙镶工艺的技术特征主要是纯手工制作,充分利用金属特性,根据图案的设计要求,铸造,锤揲,搓丝,焊接,所制成的器物造型饱满,同时加以镶嵌,镶嵌的宝石主要有绿松石、玛瑙、珊瑚和孔雀石等,工艺以包镶为主。蒙镶工艺的艺术品既体现了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的文化艺术,同时融合中亚、西方艺术元素,这是蒙镶工艺区别于其他工艺的最明显特征。
李忠强
土默特皮画
244 0 0
皮革是游牧民族随时可取的天然材质,因其结实耐用,方便携带和运输而被广泛用于生活当中。土默特皮画是游牧文明的缩影,以其多元的文化特征和自成体系的技艺风格,延续着千百年来蒙古族古老的文化血脉,被学界视为蒙古族文明史上的活化石。它汲取了壁画、彩绘、装饰画等美术特色,利用牛、羊皮革做“画纸”,采用烙印、雕刻、浮雕、平面绘画等技法,使其造型具有层次感。土默特皮画的传承已历经九代,发展至今,一件土默特皮画作品需经过6大工艺,65道工序完成,其中包括火烙、皮雕、刀刻、起鼓、模具雕刻等工艺。采用特殊的描绘、着色、层染、抛光、定形等一系列手工技艺才能完成。其技艺价值体现在纯手工制作,每道工序的精细程度是难以用机器所替代。其特殊的材质、技法和所蕴含的蒙古文化孕育了它无限的市场空间。
云成义
毛毡制作技艺
234 0 0
毛毡用料主要以传统优质蒙古羊毛为主,手工操作完成。首先用弹毛弓把羊毛弹成蓬松,卷成羊毛卷,把羊毛卷二分之一撒在擀毡用的竹帘子上,温水喷在铺好的羊毛上,让羊毛湿润为止,再把另一半羊毛卷铺在竹帘上,再次喷水;然后将铺好羊毛的毡帘子紧紧的卷起,用四道绳锁捆紧,均匀的来回擀动帘子,经过反复碾擀后,毡丕成型,用开水渗透毡丕,洗到要求的尺寸后,对毡丕进行整形;最后把整好形的毡丕放在阳光下凉晒。武川毡匠手工制成的毛毡制品,花纹细腻美观,质底坚实浑厚,毡面坚韧平整,薄厚均匀,美观耐磨。
刘存喜
蒙古族服饰
203 0 0
蒙古族服饰特色鲜明,在世界民族服饰中占有一席之位。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造就了蒙古族服饰艺术的丰富多彩、璀璨夺目。有着浓厚的草原风格和适合游牧生活的基本款式,从其构成来讲,帽子、袍子、坎肩、腰带、裤子、套裤、靴子等。这些服饰构件,由穿着者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职业分工以及环境季节的不同,就像草原上盛开的鲜花一样,独领风骚,各具特色。男装倾向于浑然大气,女装则呈现于精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库    地址:呼和浩特市公园东路14号
电话:0471-6928774    邮箱:zbcg1818@163.com
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