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
万家灯火
585 0 0
该剧以团结小区改造的真实故事为原型,把团结小区历时3年的老旧小区改造过程进行了全景展现,跌宕起伏的情节、精彩动人的对白,充分体现了小区居民从反对到赞叹、从不理解到支持的思想认识转变和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拥护,同时该剧也生动再现了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在基层党组织的攻坚克难下,团结小区居民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全剧生动体现出团结小区的完美蜕变,展示了社会新风尚、新气象、新风貌。
张玉兰 段八旺
太平鼓
494 0 0
太平鼓舞也叫“单鼓”或“羊皮鼓”,是满族民间的一种传统文娱项目,边击鼓,边歌舞。据满族父老相传,早在老罕王努尔哈赤准备起兵打天下时,为了遮掩明朝耳目,他让男人们在地窖里面打造兵器,令妇女在地窖上面跳羊皮鼓舞,利用鼓上铁环声掩护地下的打铁声,并声言为天下太平而歌舞,故名“太平鼓舞”。 昔年玩太平鼓的人,多为民间青壮年人,老年人们有时也常玩耍敲打,但他们多半是给青年们作些示范或起教习作用。民间说:“打太平鼓儿,唱太平歌儿,贺太平盛世,过太平年儿”。这是满族以太平鼓、太平歌来憧憬天下太平的美好明天。
于慎孝
蒙奥神
1425 0 0
“蒙奥神”膏药制作技艺:“蒙奥神”膏药是蒙古族祖传膏药,它具有消肿止痛、散热、祛风湿、调节人体“协日乌素”(类似湿热)的独特功效。适用于腰腿疼痛、关节风湿痛、跌打损伤、软组织挫伤等。“蒙奥神”膏药原料均采自我区深山草原,主要成份有胡日根•其合(峪黄、酸模)、达楞•图茹(棉大戟)、格希根(大黄)、甭阿(制草乌)、朝高日根(龙牙香)、扎日(麝香)、姜黄、松香、樟脑、高度纯粮酒等20多味药材和辅料。药材经晾晒、阴干、自制。粗加工、洗涤加工处理和特殊方法炮制后,再进行捣块、碾磨,不同的药材放入不同的脚凳进行碾磨,要求达到细粉状,再混匀,最后与蛋清之类的粘合辅料调合涂抹或摊于布料以备用。膏药渗透力强、消肿止痛作用快,这也是“蒙奥神”药膏的显著特点之一。
安.巴特尔
归绥面点
561 0 0
归绥传统小吃吸收融汇多种民族的制作方法发展而来,以河套平原出产的优质粮食作物为原料,辅之本地特有的"炉炊"方法烹制,将各族小吃本土化,地方化。清政府解散后,有御厨潘启流落归绥投奔好友,使得归绥小吃在民间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官廷小吃的制作技法,继而演变派生出了一系列兼具官廷御膳,同时具有强烈北方民俗特色小吃,如:炉饼、芙蓉饼、一窝丝、金银丝卷、荷花酥、佛手酥、雏鸡酥、千层蜜麻叶、椰蓉葡萄等,极大地推动了归绥小吃的演变的同时,使归绥小吃的造型工艺和制作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借鉴与发展。
张淑敏
回族婚礼
806 0 1
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回族的婚姻习俗大都是按照教规来办的,一般实行严格的单向民族内婚。回族主张不铺张浪费、不用烟酒招待客人、不贴喜字、不放鞭炮及独有的民族服饰显得婚礼隆重而文雅,充分展示了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回族娶亲不看“黄道吉日”,通常都选“主麻日”(即星期五),婚礼当天邀请二到四位阿訇做证婚人,由阿訇诵读《古兰经》,己念过世的亡人,并为家人求祈平安,为新人祝福。新人的双方父亲“转手”,意为:相互道喜,赞圣穆圣。后由新郎、新娘宣读“清真言”“作证词”,随后,阿訇诵读“祝贺词”,并宣读:“从今天起你俩结为夫妇”!一对新人及两位男亲家和阿訇一同签属“婚约证书”;第二天新郎、新娘带点心等礼品去娘家“回门”;第三天两家的女性长辈和嫂子,姊妹举行宴请,共同见证一个新家庭的诞生。
呼和浩特图书馆
三空李氏正骨
601 0 0
“三空李氏正骨”起源于1678年(清朝康熙十七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清代“三空接骨匠”就已出名,主要针对创伤骨科病和老年退行性病进行治疗,运用保守的接骨手法,根据不同的骨伤、关节脱位类型进行手法复位,加强外固定,并配合祖传中草药配方辅助治疗,免去了开刀治疗的痛苦。李家的中草药配方更是祖上传下的一份珍宝,如今保留下来的有“接骨散”“接骨丹”“早期汤药”“外敷洗剂”“药酒”等多种珍贵配方,针对不同类型、阶段的骨伤患者给予配合用药,疗效极为显著。具有愈合快、感染几率低、恢复周期短等优势。
李涛
口簧吹奏
597 0 0
口簧,蒙古语阿敏呼儿,是一种古老的拨奏体鸣乐器,它是体制最小的、最具鲜明游牧文化特色的古老的民族乐器。演奏方法是用左手持琴,把琴横放于唇内前上下牙齿的中间,右手弹拨。声音靠口腔、唇、舌、呼吸强弱来配合调节音量音色,口腔就是共鸣箱。口簧自身持续低音的演奏方法是在持续低音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口腔、唇、颊、舌的位置而发出闪颤的实音与泛音交替的旋律,从而形成二重或三重结构的复音音乐;而人声持续低音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出类似浩林•潮尔和冒顿•潮尔中的人声持续低音,形成口簧的复音演奏,非常震撼人心。有一种说法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由蒙古铁骑带到欧洲,军队远征途中有人随身携带口簧,想念亲人和家乡时弹奏。出于战争的需要,也用来传递信息。
霍秀华
蒙古皮雕画
719 0 0
在牛肥马壮的内蒙古大草原上,牛羊皮革是随时可取的天然材质,容易获得。蒙古皮雕画以其多远的文化特征和自成体系的艺术风格,延续着千百年来蒙古族古老的文化血脉。人们在保持皮质原有特质的基础上,经过刻刀,皮雕,压痕,着色,烫烙,镶嵌,镀金银,立体皮塑,装裱等工艺,作品画面精美,空气氧化后年代越久越淳朴自然,具有线条流畅、勾描别致、立体感强、色彩柔和等特点。富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审美价值。
贾宏伟
民间木嵌技艺
654 0 0
民间木嵌是把木料以卯窍结构做成凹陷的槽,再用特定规律镶嵌入小木块,塞满后形成有意义的吉祥图案。观复博物馆馆藏的雍正万字纹画桌,就是使用了这种工艺。根据传承人家传及收集的历史资料,该技艺起源于圆明园万字房,雍正帝喜好佛教万字,推崇节俭,木工投其所好,以下角料碎料拼嵌成万字图案的桌面。由于名贵红木缺乏宽大木材做桌面,该技艺以碎块嵌成面,既保证了家具全用红木制作的收藏性,又提高了工艺水平和观赏性。图案多为环形,有连续环状的山字,有万字不到头的连环,有八卦太极图,寿字图,长城图,寓意各祥。
孟繁中
花开花落
409 0 0
此次上演的《花开花落》讲述了发生在北方一个偏远小山村里的故事。剧情围绕一起蓄意车祸而展开,通过剧中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从侧面展现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新生活、新变化、新面貌。导演李维鲁这样解释该剧的立意:“最美的善应该是得到幸福报偿的善。因为德行只是幸福的条件,幸福才是德行最终最美的归宿。
段八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库    地址:呼和浩特市公园东路14号
电话:0471-6928774    邮箱:zbcg1818@163.com
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