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
满都海
642 1 0
大型蒙古族历史晋剧《满都海》讲述的是公元1470年,漠上北元满都古勒大汗遇刺身亡,夫人满都海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平息了草原各部落战乱。她为了民族大业毅然牺牲个人幸福,无奈遵循祖制,下嫁年仅7岁的少主巴图孟和,并辅佐少主继承汗位,开创了大漠安定祥和、繁荣兴旺的中兴盛世。
何小菊 刘勇
托县剪纸
216 0 0
托克托县剪纸工艺传承久远,据悉,其总体风格以阳刻为主,以单色为主,以剪为主,造型生动形象,是人民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欣赏的重要艺术活动。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剪窗花、壁花进行张贴,烘托节日气氛。
樊拉师
满族婚礼
267 0 0
满族婚俗: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绥远城建成以后,八旗官兵来此驻防,家属随后迁入,满族婚礼随之传入绥远城。至今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这一仪式程序,相亲、定亲、成婚、回门,形成了满族婚礼的交响曲,而且使其发展演变为—种礼仪、民俗化的民族文化现象。满族婚礼五更娶亲,花桥到婆家门前大门紧闭要圈性,新郎从天地桌上取出弓箭向轿的上方虚射三箭(女真人抢亲的遗俗),新娘换婆家的鞋踩红毡,大拿(司仪)开始唱喜歌,跨马鞍、过火盆,在天地桌前拜北斗(奶胡);正当午时“木昆达”(旗长)主持婚礼,高唱“阿桑本毕”歌,手拿哈密瓜马刀(神刀),一边切肉拋向空中,再拿一盅酒倒入地上,高呼马尼哈阿布卡那(谢天谢地),新人三拜大礼后,步入宴席。第二天夫妻回门,当天必须回来。满族的通婚原则:1、满汉不通婚2、同姓不通婚3、不同辈不通婚 4、不准童婚。满族婚俗涵盖了满族历史、文化、风情、礼仪各个方面,是满族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现。
佟靖仁
满洲八角鼓
350 0 0
八角鼓:八角鼓因鼓身有八个角而得名,又称单鼓,古时满族人用于自娱的一种拍击膜鸣乐器。外观小巧玲珑,制作精细,除可作为乐器演奏外,还有着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鼓体扁小,鼓面呈八角形,代表当时清朝的八旗。七面框边内各嵌两至三枚小铜钹,一面嵌钉柱缀鼓穗,寓意五谷丰登。戏呼市地区的八角鼓戏是以多种唱腔、多重曲牌和乐器组成的联奏联唱,有场次、布景、完整的故事人物和情节内容,演员化妆、穿服装表演,曲调悠扬、婉转,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性。八角鼓作为一种戏曲形式,是满族群众十分重要的精神生活养料,而且是满族历史文化的特殊传承载体。
李欣
爬山调
249 0 0
爬山调也称爬山歌、山曲,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一种短调民歌。有山区类爬山调和平原类爬山调之分。节凑自由,音域宽广,大跳较多,拖腔悠长;听起来刚健挺拔,高亢奔放,体现山区人民的气质与胸怀。唱词短小精悍,语言多用乡土方言重叠词,字数无定,虚实相间。爬山调以徵调式、商调式和宫调试为多。大多是两乐句的乐段结构,下句大多是上局的变化重复,上下乐句的落音一般是属、主关系或下属、主关系,或同主音的八度关系。节拍多为二拍子或四拍子,偶尔也能见到三拍子或变换拍子。除了五声音阶的旋律常见外,六声音阶甚至七声音阶的旋律也能见到。爬山调是当地人民在山野田间抒发情感的民歌体载。其内容大都是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即兴创作的,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既是劳动人民心声的自认流露,又是这个地区的历史时代、生活风貌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
呼和浩特图书馆
抬阁(脑阁)
222 0 0
脑阁流行地以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为代表。民国年间,该地的脑阁多有组成“家班”进行表演者:父亲扛架子,母亲拿拐子,大儿子扛凳子,小儿子上架子。脑阁的“脑”是内蒙古地区的方言,就是把东西举起扛在肩上的意思;脑阁下面的人为“色脚”,上身套上铁架子;上面被脑的儿童叫“色芯”,用铁架子固定起来。要求下方脑的人,腰要挺直,扭动时把劲全部用在膝盖以下的小腿上,其动作特点是扭,颤,摆,行走,舞动和旋转,在行进中带动上边被脑的儿童一同摆动。一般“色芯”选择3—8岁的漂亮男童和女童,身穿彩色鲜艳的衣服,扮成各种历史或戏剧中的英雄人物,再以花草彩云装饰。随着欢快,铿锵的锣鼓节奏,头和胳膊自然的舞蹈起来,显得婀娜多姿活波烂漫,非常可爱,动人。每逢年节,脑阁队出街,伴以“连三挎五”不绝于耳的锣鼓伴奏,十室九空,人民群众十分喜爱这种由邻居百姓自编自演自娱的艺术形式。
胡连刚 温玉槐
和林格尔剪纸
和林格尔民间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古代生活在这里的北方马背民族在他们的生活中创造了剪纸艺术的先河。北魏鲜卑墓出土的金银箔透雕饰品,游牧毡帐上缀缝的装饰花纹等,其实都是剪纸艺术的镂空透雕意识的本质反映。历史上大批内地汉族劳动人民的内迁,使得这里呈现出多民族相互交融,繁荣发展的面貌。出现了“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的动人场景。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融合,各民族的民间工艺(含民间剪纸艺术)不断得到交流和学习,和林格尔民间剪纸艺术使是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中,经过数代人不断传承、发展,走向成熟。
段建珺 段莲女
银家泥塑
280 0 0
清朝年间,呼和浩特被誉为“昭城”, 民间有“七大昭、八小昭、七十二个绵绵昭”之说,庙宇文化源远流长,泥塑也有着一定的历史积淀。银家泥塑就随着庙宇文化的发展逐步传承下来了,主要从事寺庙佛像泥塑、寺庙神像泥塑、寺庙壁画等。银家泥塑千姿百态,形神兼备,情景交融,折射出强烈的民俗功利性,富有生动的艺术审美性和地方特色。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银家泥塑形体上站、坐、卧、悬,兼而有之,小到尺余,大至近丈。人物形象逼真,表情丰富,个性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魅力。
银吉成
新城蛋雕
223 0 0
蛋雕,也称蛋雕琢画。是一门集美术,书法,雕刻等多项技法与一体的艺术。是以各种禽类蛋壳为创作载体,它的特殊性在于其又薄又脆加之又没韧性,蛋雕的设计与创作要有扎实的美术和雕刻功底,手稳,下刀准。做蛋雕就如同走钢丝一样,每一步都如覆薄冰,所以好的蛋雕作品只有零分和一百分的区别。新城蛋雕种类繁多,但凡在纸上能表现出的所有对象,基本上就能在鸡蛋壳上刻画出来,有人物肖像、花鸟鱼虫、京剧脸谱、诗文字画等,惟妙惟肖斗滟争芳。因其外观小而莹润,给人以可爱精致的感觉。蛋,卵也,是孕育的胚胎,是万物之伊始。有新的起点、新的开端的寓意,取其吉祥之意。
王建永
组装型牛角雕制作
233 0 0
组装型牛角雕是一种比玉雕工艺复杂,对生产人员的审美、造型、想象能力要求极高的技艺,是一种以手工制作为主的复合性生产方式。先按选题的构思,进行平面设计,对角料的体量、色泽、形态加以选择。按照图纸把整角切割成各种块、片形状粗料,将角块(片)加温,手工加以变形,进行细加工。手工雕刻将角块(片)塑造写实或抽象的形体,在表面镶嵌金属(金、银、铜、铅),对镶嵌后的角体进行抛光,最后按图纸要求,将抛光后角雕单体对接胶粘。1、组装型牛角雕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是用蒙古族生活中生产出的绿色生态的资源作原料,采用写实、写意及抽象的手法,加工制作出反映蒙古族历史文化及现代生产、生活题材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库    地址:呼和浩特市公园东路14号
电话:0471-6928774    邮箱:zbcg1818@163.com
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库版权所有